肌痉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杨青黄西给中国相声刺了三针nk1pwrab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

杨青:*西给中国相声刺了三针


作者:杨青*西是谁?一个来自东北的中国人,在美国搞科研的间隙搞起了第二职业,用口音浓重、语法错误百出的英文说相声,居然上了美国“脱口秀”演员梦寐以求的全国舞台,一举成名。如果你经常去YouTobe蹓跶,说不定早知道了这桩旧闻。*西是今年4月17日上的“莱特曼午夜秀”,说了5分钟的笑话,观众笑了20次,目前这个视频在YouTobe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30万。*西这样一个自学成材的业余相声演员在美国舞台上如鱼得水,但是回到国内相声界试水却觉得门槛太高。他在接受《三联生活周刊》采访时谈到他对中国相声的三个不理解:一是国内相声演员还在表演传统段子;二是国内的相声演员总爱唱京剧;三是国内的相声演员喜欢互相骂人,有的段子变着法子把自己说成对方的爹。我觉得这三个不理解就像三根尖针,针针刺到了中国相声的痛处。第一针刺中的正是相声的创新能力。不是观众爱听传统相声,实在是新相声能端到桌面上的没有几出,相声演员除了吃老本别无出路。这是一种无奈,也是相声日渐萎缩的主要原因。美国“相声”非常讲究紧跟时代,中国相声其实也应如此。相声这个品种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,其特点就是联系现实、针砭时弊。回忆一下侯宝林的《改行》、马季的《如此推销》、姜昆的《虎口脱险》、牛群冯巩的《小偷公司》,都是紧跟时代、非常有影响力、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。但是近年来的相声越来越萎缩,春晚上的相声经常是群口,一堆人上阵,乱说一通,水过地皮都不湿,观众毫无印象,庞大的相声阵容映衬出的恰恰是相声的“内虚”。春晚总觉得不能缺了相声这个品种,但相声段子实在没有好的,像冯巩这样受欢迎的相声演员也只好年复一年改演小品了。专家们早就给相声指出正途:要发展,不单是继承,也需要创新。继承相声的基本原理、技巧,说学逗唱的功夫,还要汲取新鲜的生活素材,创作新的段子。现在相声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创新能力不够,能跟上时代、跟上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作品太少,所以相声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就越来越少。郭德纲的德云社把相声引领到剧场,也拣拾起相声的传统,但说到创新还是力有不逮。*西的第二针刺的是相声表演中的小细节,也就是京剧。京剧是不景气,但京剧的根儿很深,相声演员的基本功里有说学逗唱,这唱最入门、最普及的应该就是京剧了。在*西看来,如果在相声表演中加入不景气的表演段落,观众不会有共鸣,这正是所谓的中西之别。美式的“脱口秀”每个段子都非常短,包袱特别密,要求每10到15秒观众就得有反应。我们的相声远远达不到这种“笑”果,不过,唱京剧作为相声演员的功底,虽然换不来笑声,但是能换来观众的掌声,所以一时半会儿听相声还少不了京剧。问题是除了京剧以外,展示才艺应该有新东西,把时下最流行的东西搬进去,说起来还是跟相声的创新与时效有关。至于*西刺出的第三针,我一直心有戚戚焉。就是相声的低俗问题。当别人的爹,或者占别人的便宜。我听过郭德纲的一段相声是当对方的姐夫,还稍微上了一些色,这样的段落往往还能引起观众的笑声。相声最初来源于底层,脏话也成了投合观众又宣泄自我的“卖点”。但是相声的发展就是从告别粗俗起步的,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就很文明,没有脏话和贱话,这是他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自律和上进。那是1940年前后的事,到现在有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了。侯老先生当初跨过的这个坎居然被他们又绕回去了,重新回到老路上。现在的相声界对相声的认识和观念往往没有剖清,传统的门派之别倒是分得很清楚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大洋彼岸自学成材的*西虽然在国内的表演效果一般,但他直言不讳“扎”的这三针值得中国相声界同仁好好琢磨一阵子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