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昆仑,经外奇穴名。载于《太平圣惠方》。位于足内踝后下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,与外踝高点相平,肾经太溪穴下方,外与膀胱经昆仑穴对,左右计2穴。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,深层有胫神经。主治转筋、腓肠肌痉挛、胸腹坚满、妇人瘕聚、小儿阴肿、四肢厥冷、呕吐等。直刺0.3-0.6寸或透刺。
定位
位于足内踝后下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,与外踝高点相平,肾经太溪穴下方,外与膀胱经昆仑穴对,左右计2穴。
解剖
穴下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胫骨后肌腱、口趾长肌腱与跟腱、跖肌腱之间→长屈肌。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,大隐静脉的属支。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、静脉。
详细主治
转筋、腓肠肌痉挛、胸腹坚满、妇人瘕聚、小儿阴肿、四肢厥冷、呕吐等。
详细操作
直刺0.3-0.6寸,或透刺昆仑穴,得气时局部有发胀感觉,或酸麻至趾尖,留针20分钟。艾炷灸3-5壮,或温灸5-15分钟。
临床运用
现代常用于治疗内分泌紊乱、脱肛、呕吐、四肢发冷、下肢痛、腓肠肌痉挛、小儿疝气、痔疮等。
附注
1、同名奇穴,即下昆仑穴。
2、经穴别名,一指膀胱经昆仑穴,另指肾经太溪穴。
相关论述
1、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小儿阴肿,灸内昆仑二穴各三壮。在内踝后五分,筋骨间陷者中。炷如小麦大。”
2、《类经图翼》:“内昆仑,在足内踝后陷中。主治转筋。刺入六分,气至泻之。”
3、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》:“内昆仑,奇穴。足内踝后陷中,外对昆仑穴。针三至五分。灸三至五壮。主治转筋;亦治四肢厥冷、呕吐。”
不要惊讶,以下是平台硬广,想学中医适宜技术的朋友可以看看,没有这方面打算的就不用看啦!
研究会为了传播中医药文化,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,特邀请了各专业的中医名家为大家传授中医适宜技术。
以下是课程
「赵征宇针灸女科12讲」
「老师介绍」
医学博士
赵征宇
硕士研究生导师
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
师资权威,课程优质,涉及到专业技能展示都是现场操作,直观学习,看着视频就能学会。
想要学习中医技能的真的不要错过,扫描下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