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痉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这种说不上原因的痛,你家孩子经历过吗 [复制链接]

1#

咱们经常看到有妈妈留言说:

孩子没碰没摔、莫名其妙就老喊腿疼,是生长痛吗?

有生长痛是不是说明在长个?

其实,生长痛和长高并没有必然联系,只是发生在孩子生长过程中,有些时候还会带来困扰:

而更坏的情况,是家长把其他更严重的疾病(比如骨肿瘤、关节炎等),误认为是生长痛,白白耽误了治疗时机。

那么,生长痛和其他病要怎么区分?痛起来又要怎么处理呢?今天的文章里都会有解答。

生长痛通常发生于3~12岁这个大跨度年龄段的儿童,发生率大约15%(不同年龄、地区差别较大),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生长痛,也有报道称4~6岁孩子生长痛发生率高达36.9%。

有家长发现,孩子睡一觉起来量直接长了1厘米,刚好最近孩子经常睡前喊腿疼,就觉得是生长痛的“功劳”。

但其实,生长痛是指“生长期发生的疼痛”而非“生长引起的疼痛”。更何况,有些情况下的腿疼,根本不是生长痛,而要警惕更危险的疾病。

生长痛是儿童骨骼肌肉疼痛最为常见的原因。

如果孩子查不出肌肉、骨骼有什么问题,就是老喊腿疼,那么很可能会被归类为生长痛。

它的特点主要有:

不过就像前面说的,生长痛属于一种“排除性诊断”——容易和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混淆,必要时需要做检查排除肿瘤、感染等因素。

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,还是要尽快就医:

生长痛的病因还没有定论,但有几个重点怀疑对象:

●遗传因素

生长痛患儿中,70%其家庭成员也有过生长痛。可以回想下:自己小时候有没有无缘无故的腿疼,或者问问猪队友。

●心理因素

生长痛患儿除了双下肢疼痛,还经常伴有头痛/腹痛,也更容易出现情绪、行为方面的问题。

这提示:疼不疼、疼到什么程度,会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。家里人处理生长痛的态度,也会影响到孩子。

●疼痛阈值低

有研究认为生长痛患儿对疼痛的感知灵敏度更高,也就是比别人对疼痛更敏感。

也有人指出:生长痛患儿身上可能存在一种症状多变的非炎症性疼痛综合征。总是喊这疼那疼的孩子,真不一定是“矫情”。

●维生素D和钙缺乏

生长痛患儿中,VD缺乏率最高可达94%。

缺少VD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,产生大量新的毛细血管网,活动后就容易引起局部充血疼痛;而缺钙会造成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,也容易引起肌肉疼痛、痉挛。

●活动过度

研究发现,生长痛患儿的骨密度声速值要低于没有生长痛的儿童(尤其是容易发生疼痛的胫骨位置),说明生长痛可能和“用太多了”有关。

超负荷使用还会加速肌肉疲劳、局部代谢废物堆积,也会增加疼痛发生的可能。

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家长抱怨:孩子白天比较疯、活动量大的时候,夜里就容易出现生长痛。

有妈妈说:孩子晚上一喊腿疼,老人就会怪她白天让孩子动太多了,可明明自己已经注意了,也没让娃做太剧烈的运动。

咱们想对这位妈妈说的是——你没做错什么。

矫枉不必过正,停止运动并不能预防生长痛,反而容易让注意力更集中在疼痛本身,大人孩子都难受。

适度运动对孩子其实是有好处的,运动量可以参考《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》给出的建议:

没有什么“根治”的办法,但还是有一些措施能帮助缓解疼痛:

●补充钙+VD

从以往的调查来看,我国3~5岁儿童VD不足率达到43%,2岁以上儿童钙摄入量达标的只有10%左右,都挺堪忧的。

有研究认为:低骨密度的儿童补充钙剂可以治疗生长痛,在饮食中添加钙+VD可以让骨骼更坚固、减少生长痛发生。

咱们平时尽量让孩子多喝奶、晒太阳。要是做不到,还可以借助钙和VD补充剂(当然前提还是饮食均衡,其他营养也别忽略)。

对了,有些家长会担心补钙补多了也会生长痛,其实不是的。就像前面说的,生长痛的成因复杂,补充了营养也未必立竿见影,但合理补充钙+VD对孩子仍然是有好处的。

●药物或物理止痛

如果疼痛比较严重,到了夜间经常痛醒的程度,可以在睡前吃些止痛剂,如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(其实就是常用的儿童退烧药),但吃医院看过,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用药。

如果不想吃药,按摩、热敷等物理方法,对部分孩子也有一定帮助。肌肉拉伸治疗是目前论证强度最高的方式,可以缓解生长痛症状;而热敷产生的温热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让孩子更舒服些。

大多数情况下,咱们完全可以不把生长痛当成一种“病”。

一般来说,生长痛初次发作后,大概1~2年内,也就会自己默默消失了。

有的时候,“佛系”一点反而有奇效,不仅能降低孩子对痛觉的敏感性,还能减少对生长痛的焦虑和恐惧。

关于长高,你都听说过哪些方法?为了帮娃长高,你都做过什么事情?去评论区说说吧~

觉得今天的文章有帮助,也记得点赞、收藏、转发给身边的亲友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